
千年建水古城
政协建水县委员会编,汪致敏编著
云南人民出版社
2014年12月
序
红河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、中共建水县委书记李 烨
建水县人民政府县长 张学理
历史是城市的源流,是人们传承文明的轨迹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,是人们洞见未来的镜子。要了解一座城市的过去和现在,了解一座城市的内涵和特色,就要阅读它的历史和文化。
因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地理区位,历史上的建水在长达七个世纪的岁月里,曾经是滇南地区的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文化、教育、交通和宗教中心。一千多年的辉煌之旅中,建水这古城遵循着客观的历史规律,从原始到繁华,从简陋到具体,形成了许多古遗址、古寺庙、古民居以及古楼、古桥、古塔、古井等历史遗迹。这些类型不同的文物古迹,不仅是建水元明清时期经济社会的反映和营造技术的典范,也把建水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:在八方商贾云集、南北的人文荟萃的环境中,建水大地演绎着西南山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、西方文化对抗冲撞、渗透融合、交融发展的蔚然大观,形成了以汉儒文化为主体,多元文化共生共存的文化生态,显示出建水地域文化独特而强大的魅力。可以说,散布古城的一座座古建筑,一处处古遗迹,一件件古文物,是这座千年古城极富文化内涵和悠久历史的最好见证。而它所弥漫出来的文化意味,则是散落的千年烟雨和幽远的历史记忆。
历史文化是一个地方、一座城市的文脉和灵魂,也是一个群体文化自信的根基和底气之所在。研究、总结和借鉴建水历史,传承、创新和发展建水文化,是历史托付我们的重要任务,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。围绕建水“古城韵”的主题定位和红河州打造“三千四百年”历史文化名片中的“千年临安古城、千年建水紫陶”两张名片,中共建水县委、县人民政府紧紧抓住昆玉红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建设机遇,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,按照“恢复一座古城,擦亮两张名片,做强三个品牌,挖掘四类文化,打造六大景区,把建水建设成为国际型旅游城市”的思路,细化发展措施,完善发展规划,引导带动相关产业,促进产业转型升级,紧紧围绕“古城风貌保护恢复”这个核心,擦亮“千年临安古城”“千年建水紫陶”两张名片,做强“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、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、古城5A级旅游景区”三个品牌,挖掘最有建水特色的“居家文化、儒学文化、紫陶文化、市井文化”四大门类文化,打造“中部古城文化旅游景区、西部泸江烟柳乡村文化体验区、东部燕子洞生态度假旅游区、北部曲江氡泉生态园和云龙山宗教文化旅游区、南部民俗风情旅游区”六大景区。力争把建水建设成名符其实的国际旅游城市。
“千年建水古城”的打造,离不开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,更离不开历史文化的梳理。为此,政协建水县委员会组织专人编著了《千年建水古城》一书,对建水1200多年的历史进行了回顾,对一些重大历史细节进行了全方位扫描,展示和彰显了建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厚重的文化内涵,是一本总结历史、盘点遗产、延续文脉、服务现实的地方性文化书籍。它的编写和出版,可以为人们全面了解建水历史提供资料,对于宣传建水、扩大建水影响也大有裨益。
当然,建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,丰富厚重,仅凭一本书显然不能承载它全部的内容,也无法解释它所有的奥秘。深入挖掘、研究、整理建水历史文化,既是一项宏大的、浩繁的系统工程,又是一项功在当代、利在千秋的基础工程。希望有更多的有识、有志之士投身于建水文化的发掘、研究工作,再现建水历史发展脉络,探究建水人文演进历程,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、政治建设、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提供借鉴,续写无愧于先贤、无愧于时代、无愧于后世的文化新篇!
是为序。
2014年9月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