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建水二十世纪的视角记忆
政协建水县委员会,建水县档案局编
云南人民出版社
2014年12月
捡拾逝去的历史遗存
建水县政协主席 赵建伟
20世纪的建水,是一个转型变革的时期。在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里,建水发生了周云祥反清仇洋起义、辛亥临安起义、个碧石铁路通车、建水解放、曲江大地震、被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等重大事件。如何记录这些已经过去的历史,我们曾通过政协文史资料这一载体,发掘整理了一大批文字材料,编印出版发行了一批纯文字或图文并茂的历史文化书籍。这些书籍从不同角度,叙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,铺展了建水各个历史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,弥补了地方史志的一些空白。但在图文并茂的书籍中,反映历史风貌和人文景观的照片,绝大多数是旧景新拍,有的完全是在仿建和新建的建筑物基础上拍摄的照片。因此,与历史真实的镜头相比,这些书籍还有着一定的差异。
为弥补文史资料的不足,2011年以来,我们经过认真思考,决定对建水存留至今的老照片进行系统性的搜集和整理,力争用四至五年的时间,出一本建水老照片的专辑。汪致敏、普荣峰两位同志接受这一任务后,积极寻找线索,作出搜集规划,开始了艰苦的工作。他们在查阅相关档案资料、动员亲朋好友帮忙寻找之余,利用下乡工作之机,深入农户家中进行调查和翻拍。经过几年的辛勤工作,共征集各类老照片一千多张。后经整理、编辑,筛选出效果相对较好的老照片422张,归纳为“老照片中的民国记忆”“‘滇南抗大’的永恒瞬间”“消逝的古城旧影”“燃情岁月的回望”“特殊年代的表情”“曲江大地震纪实”“文革时期的舞者”“医疗卫生工作掠影”“写在服饰上的年轮”“一种经典工艺的诞生”“改革开放初期的岁月”等11个类别,汇编成了《建水:二十世纪的视觉记忆》一书,用方寸之间的点点滴滴和一个个历史瞬间,展示了建水清末民初至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些历史画面。
选入《建水:二十世纪的视觉记忆》一书中的老照片,除了保存于县档案馆、县地震局、县卫生局、县委老干局和建民中学的部分照片外,大部分来至于平常人家的老相册,其老照片原件反映的内容,都是司空见惯的细枝末节,而且大部分老照片已经残破发黄、划痕累累、水迹斑斑,但它们默默传递着深层次的时代信息,保留了更多个体生命的温度,让我们重温了那些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贵镜头,了解了建水过去的时光、远逝的背影,认识和解读未知的过去,也再现了建水民生状况的史实,管窥了建水百年的历史画卷。
《建水:二十世纪的视觉记忆》的出版,是政协文史工作的一次创新和实践,也是档案馆挖掘,利用档案资料进行编研的一种尝试阅读本书后,我个人有以下几点感受:一是本书客观、真实,比文字叙述更能再现历史,是一本内容丰富、条理清晰的老照片专辑。二是本书的内容,既定格了某个历史场景,留住了历史的原汁原味,又重温了建水远去的历史和存在状态,并为人们认识建水提供了一种生动而稳定的参照。三是不同年代、不同类型老照片的整理出版发行,不仅使建水现代史的形象更加立体、更加丰满,而且扩大了建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,同时拓宽了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范畴,使其能更好地服务于旅游文化大县的建设。
文化是历史的载体,也是历史的灵魂。《建水:二十世纪的视觉记忆》一书的出版,不仅让人们看到了建水20世纪的许多历史细节,也在不经意的一瞬间,自然地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的心境。让我们借助这些反映建水历史变迁的老照片,重新翻开已经逝去的往事,寻觅建水城市进步的历史脚印,扎好城市的根,留住城市的韵,彰显城市的神,以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,建设幸福美丽的新建水!
据《建水县志》记载,照相技术在100多年前就传入了建水。大约在清光绪年间(1875~1908),一个叫陈瑞轩的人在县城二段街(今临安路中段)开了一个名叫“华月轩”的照相馆。随后,又有几家相馆陆续开业。到1949年,照相馆的数量增加到了5家。
照相设备和摄影技术传入建水,与蒙自海关的开关和个旧锡矿的开发关系密切。那时的建水,多数人家通过到个旧背荒开矿,接受了照相这一新鲜事物,留下自己的影像。但在民间,照相留影还不能被太多的人接受,加上照相业传入早期成本较高,属于一种高消费,故在1950以前,能够经常照相的人家并不多。
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而言,照相是一件奢侈的事情。每次拍照之前,人们都要精心梳洗,认真打扮,换上最好的衣裳,力求在镜头前留下最美好的影像。因此,无论是家庭的集体合影还是个人的照片,都不是一次简单的留影,而是人生一项庄严隆重的仪式。
在岁月已经走向历史深处的今天,我们能见到的民国时期的老照片,已经寥寥无几。今天能找到的老照片,都是过去一些富有人家的集体合影或老人的旧照,还有少量的习俗方面的照片。它们用一个个定格的瞬间,告诉我们一个时代的场景和一个时代的社会理念及生活方式,让我们感到了历史的幽邃、岁月的沧桑。 |